鸿海集团已经ready(准备好),我们要真正往智能制造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(AI)来做结合。」二月二日,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大动作开记者会,宣布五年内将投资新台币一百亿元,成立AI应用实验室,网罗全球人才。
依照往例,郭台铭总习惯在农历年前,对外揭示新年度发展重点。去年,他畅谈美国制造,今年则定调鸿海转型主轴:工业互联网。
「这是集团现在最重要的计划,(鸿海)谈大数据、AI已经谈很久了,但究竟该怎么用?看起来工业互联网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。」一位鸿海内部人士透露。
工业互联网真的能让鸿海再创高峰吗?
拚摆脱苹果依赖症
转型工程浩大,外资偏观望
当AI与大数据的趋势越趋成熟,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已经定位未来十年公司成长动能就来自AI,台积电股价因此从去年五月上旬突破两百元后,至今涨幅最高超过三一%。广达也靠旗下转投资云达搭上云端运算题材,转型成品牌服务商。
相较之下,鸿海去年营收虽然创新高,未来性仍与苹果紧密扣连。打从去年九月iPhone X发表,传出生产良率不佳、市场反应冷淡等消息后,导致鸿海股价近五个月下跌约两成。今年一月下旬,外资甚至连续六天卖超鸿海股票。
工业互联网是什么?为什么外资对于郭董喊出的新动能,态度普遍保守?
鸿海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,拥有大量生产数据,这些数据经由处理、分析,便能让机器自动学习,藉此提升良率与效率。等练兵完成,鸿海还能把整套解决方案卖给其他企业,改赚顾问财。国外如西门子(Siemens)、奇异(GE)都往此路线转型。
然而,工业互联网因为是服务生意,和鸿海本业差异大,前景较难想象,「外界很难看清楚,他实际到底想怎么做。」一位长期关注鸿海的法人直言。
此外,国外案例已证明,这条路需要长期铺陈。以德国西门子为例,为了从卖硬件变成智慧制造服务商,前后预计至少花十年,成果才逐渐显现。过去五年,西门子股价大涨逾四七%,从二○一三年到一七年税后净利也增加了四○%。